您的位置:首页 >栏目首页 > 创投 >

有一种时尚叫“赶集”!城市市集凭啥让年轻人趋之若鹜?

如今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休息日选择“出门去赶集”,复古市集、非遗市集、后备箱市集、美食市集、潮流市集、艺术市集……年轻人总能找到地方安放灵魂,赶市集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。

市集今夏爆火

市集事实上并非一个新事物,从2006年开始,特色市集就开始在国内逐渐兴起,时至今日,已经在全国各个城市进化出上百种业态,包含美食、文创、零售以及娱乐等消费品类,并且还在不断地从内容、时间、空间、形式等多个维度推陈出新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国内扎根十几年的创意市集,一直兜转于小众的范围内。近几年,受疫情影响被迫按下暂停键的创意市集,今年夏天,随着政策扶持和线下消费回暖,“市集经济”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。有媒体对各大社交平台上公布的活动信息进行统计后发现,2023年7月,北京有18场市集,上海24场,重庆、成都、杭州、武汉等地都超过12场。

社交属性——市集的灵魂

线上交易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购物欲,但弥补不了体验感,市集这种“复古”购物形式的出现,在满足购物需求的同时,更给年轻人提供了社交和娱乐的场所。相比国外的跳蚤市场,国内的市集不仅仅是一个买东西的地方,更是一个聚集了各种有趣、独特、创新元素的社交空间。

如果把市集当做普通地摊,就失去了市集的灵魂——社交属性,也就无法赢得年轻人的青睐。在市集中,突出主题性、娱乐性和互动性,而拍照、分享、交流成为了年轻人展示自我和社交的方式,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市集的火爆。

“充满烟火气的市集是自古就有的商业模式,市集不仅提供丰富多彩的商品和服务,也是一个社交平台,促进人与人的交流沟通,从多个角度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”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王轶说。

独一无二——年轻的消费模式

“市集是摆摊,但卖的不是地摊货。”市集提供了一种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的平台,市集中的商品多样且独特,从手工艺品到有机食品,从古董家具到时尚配饰,多注重手工制作和原创设计,人们可以在市集中淘到一些独一无二的物品,这种发现的乐趣满足了人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一些年轻人表示喜欢逛手作摊位,因为每个小物件都是独一无二的,不是轻易能从其他途径购入的。“就像开盲盒一样,可以淘到不少有意思的小物件”。

以独立设计师和手作人为代表的“市集土著”,同样会将其视为一个社交场所,发现受众和同好,除此之外,完成自有品牌的露出、传播与建设。

年轻策展人、年轻摊主、年轻消费者……每一场“集”都离不开这三组年轻人,年轻人涌向市集,摊主挣钱,主办方赚名,从集市放大到商业,它的逻辑其实一脉相承。聚焦年轻人,以“年轻消费模式"为起点,以社群文化生态为基础,打破艺术、文化、体验和消费之间的界限,持续传递多元文化、输出年轻生活方式,成为市集吸引人们的重要原因。

环境支持——经济和文旅的“双赢”

市集的走红也离不开政策、消费环境的转变。今年3月,市商务局联合市城管局发文鼓励商业综合体开展特色经营,其中特别提及可合理规划区域,开展外摆经营。大学生创业市集、社区邻里市集等形式将促就业、提升社区服务等与市集连接起来,甚至一些知名品牌、上市企业也选择市集作为展示窗口。

持续丰富的文旅活动为市集提供了场景,创意市集正成为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过去一年,不少城市的综合体、旅游区、创意园等目的地,都因市集而迎来一波热烈的客流。以青岛为例,今年从“春日市集”到“嗨购仲夏”,从“上街里·逛春天”到红岛蛤蜊节以及青岛国际啤酒节,市集成为各大节庆的“常客”,见证了青岛努力提振消费的每个维度和节点。

同时,创意市集所在的城市目的地,被赋予了“网红打卡地”的属性,为目的地带来了二次转型的可能。例如北京圆明园的沉浸式光影宫廷市集“拾光买卖街”,便是以历史中真实的“圆明园买卖街”为蓝本,利用圆明园原有商业空间升级改造而成的创新文旅体验项目,将作为传统景区的圆明园,与年轻人的潮流趋向结合。

商务部将今年定位为“消费提振年”,这个夏天,越来越多的市集占领城市,不仅让城市更加生动活泼,也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消费选择和文化体验。那些站在摊位前后的年轻人,正支撑着新的消费模式逐渐走向大众,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。

(海报新闻编辑 葛思琦 综合新华社、大众日报、青岛日报等)

关键词:
最新动态
相关文章
有一种时尚叫“赶集”!城市市集凭啥让...
汤姆猫:已经开始陆续与好莱坞多家全球...
严牌股份出现“青龙取水”形态,持有1日...
原因查明!北京通州发布调查报告
《战国王朝》黏土的获得方式
国民级社交App!微信最新月活用户出炉:...